您的当前位置:休克 > 休克常识 > 病例分享黄浙勇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室颤
病例分享黄浙勇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室颤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秀病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反复室颤,外院尝试前降支直接PCI失败,患者出现初期休克表现。转院后再次冠脉造影显示LAD闭塞基础上新发LCX闭塞,病情十分凶险。应当首先处理LAD,还是先开通LCX?LAD为此次心梗最初的罪犯血管,也是挽救心原性休克的关键血管,但血栓位于LAD开口部位,并且外院手术失败可能存在局部夹层等增加手术难度的因素。术者选择先开通更容易处理的LCX。在LAD-LM支架后再处理LCX开口病变术中反复室速、出现急性左心衰和心原性休克。术者凭仗正确的救治策略、纯熟的手术技能、抢救团队的无缝配合为患者赢得生机。该病例血栓负荷重,急诊手术于左主干分叉部位植入支架,操作复杂,极易在围术期产生血栓事件乃至死亡,因此特别强调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使用。根据最新的PCI指南,替格瑞洛成为STEMI优选的抗血小板医治药物。病史资料(男,64岁,75Kg)救治日期:年10月。
主诉:“胸痛9小时”。
现病史:患者清晨7:00早餐时突发胸闷胸痛伴大汗淋漓,7:20到附近医院救治,心电图提示:Ⅰ、aVL、V1-V5ST段明显抬高。7:35出现意识不清,室颤,予以心脏按压、电除颤、胺碘酮等后转为窦性心律,意识转清。7:55再次出现室颤,再次电除颤成功。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术中见左主干(LM)分叉病变,前降支(LAD)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LCX)多处狭窄70%,右冠状动脉(RCA)多处轻度狭窄,后降支(PDA)远段多处狭窄30%。拟行前降支PCI,但尝试1个小时导丝未能通过,手术失败(资料缺)。患者胸痛延续,血压下落,病情延续恶化,医院AMI绿色通道救治。
既往史:高血压25年(培哚普利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否认糖尿病病史。25年前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
个人史:吸烟40年,每天10~20支。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5/60mmHg。神志清,稍烦躁,自动体位,平卧位。冷汗,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少许湿性啰音。心音低,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前侧壁、高侧壁、后壁心肌梗死。
初步诊断诊断结果: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广泛前壁、高侧壁、后壁);2、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3、PCI(失败)术后;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冠脉造影造影时间:入院当天。
造影前用药:给予肝素单位。
造影结果:经右股动脉鞘直接送入6FJL4.0导管行左冠状动脉造影见左主干远段狭窄30%,前降支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狭窄80%,中段完全闭塞。
造影结论及应对策略:(1)造影前策略选择:本病例在外院业已行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闭塞(罪犯血管)。为争取时间,直接送入6FJL4.0导管拟行前降支参与医治,而将右冠造影推迟到参与后。(2)造影后策略变更:造影后发现在前降支基础上新发回旋支闭塞,因此临时调剂参与策略,先行开通回旋支以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再行开通可能存在一定难度的前降支闭塞病变。(3)患者相当于左主干病变,心电和血流动力学存在不稳定,随时准备机械支持医治。
手术过程手术时间:入院当天。
术中抢救和用药情况:手术过程中病情极不稳定:(1)手术伊始患者呼吸急促,2肺满布湿性啰音,静推速尿60mg,吗啡3mg未能减缓,立即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2)手术过程中突发室速2次,均J双向电复律成功;(3)手术过程中和结束时血压偏低,多巴胺保持下80/50mmHg左右,冠脉参与结束后立即经右股动脉植入IABP,IABP支持下血压/80mmHg、心率/分。
术中用药:术中追加肝素单位;静脉推注速尿60mg、吗啡3mg;多巴胺mg+NSml静滴;冠脉内用药硝酸甘油μg、欣维宁10ml、造影剂三代显ml。
手术过程(1):0.″Runthrough导丝很快通过病变处送至回旋支远端,Sprinter2.0×20mm球囊于闭塞病变处6atm×5s扩大,复查造影示回旋支恢复前向血流,近中段长病变,残余狭窄70%。回旋支中段植入XiencePrime2.5×28mm依维莫斯药物支架12atm×10秒扩大释放,复查造影示支架扩大满意,无夹层和血栓形成。
手术过程(2):根据前降支闭塞处病变特点,Sion导丝特殊塑形后顺利通过开口闭塞段送至对角支远端,2.0×20mm球囊低压扩大前降支开口,调剂Runthrough导丝送至前降支远段。ThrombusterⅡ抽吸导管未能抽吸出血栓,冠脉内分2次注射欣维宁10ml后,Sprinter2.0×20mm球囊于前降支闭塞病变处和第一对角支开口处atm×5s屡次扩大,复查造影示前降支近段夹层构成,残余狭窄70%,对角支近段狭窄70%。
手术过程(3):左主干-前降支近段植入XiencePrime3.5×28mm依维莫斯药物支架10atm×10s扩大释放,SapphireNC3.5×10mm非顺应性球囊于支架内以atm×10s扩大塑形,复查造影示支架扩大满意,支架植入处无残余狭窄,前降支TIMI血流3级,回旋支开口狭窄加重至80%。
手术过程(4):回旋支重置导丝后,于回旋支开口植入XiencePrime2.5×18mm依维莫斯药物支架12atm×10s扩大释放,近段突入左主干2mm许。SapphireNC2.5×12mm非顺应性球囊于回旋支开口支架内14atm×10s后扩大,然后将SapphireNC3.5×10mm和SapphireNC2.5×12mm非顺应性球囊于前降支和回旋支支架内以10atm×10s对吻扩大塑形,复查造影示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支架扩大满意,支架植入处无残余狭窄,前降支和回旋支远段TIMI血流3级。
手术过程(5):回旋支和前降支PCI结束后,再行右冠状动脉造影,见右冠粗大,右冠管壁不规则,左室后支和后降支未见狭窄。
手术过程(6):冠脉参与结束后,经右股动脉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装置(IABP)。
手术总结:
术前病变部位造影图。
术后病变部位造影图。
PCI术后及随访术后病情演化:术后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术后第二天拔除IABP,术后第三天呼吸机脱机,改用面罩无创机械辅助通气,术后第二十五天顺利出院。
术后心电图:
术后心超:1、左室增大伴左室多壁段收缩活动异常(LVEF:28%);2、左房增大伴轻中度二尖瓣反流;3、少许心包积液。
心脏标志物:肌钙蛋白(cTnT)和钠尿肽(NT-proBNP)的演化曲线以下。
术后用药:术后替罗非班使用36小时,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根据病情调剂利尿药、血管活性药物和改良心室重构药物。出院带药:1)拜阿司匹林mgqd;2)替格瑞洛90mgbid;3)瑞舒伐他汀10mgqn;4)美托洛尔缓释片qd(术后第3天起),然后增量到23.75mgqd;5)培哚普利2mg/qd;6)托拉塞米15mgqd;7)螺内酯20mgqd;8)地高辛qd;9)瑞波特10mgqd。
选用替格瑞洛理由:患者为严重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当于左主干急性病变(前降支+回旋支闭塞)。病程中出现室颤、急性左心衰和心原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脏功能低下,需要更积极的抗血小板医治。
病例总结病例特点:总结本例AMI患者病情,可归纳为危重难3个字。①“重”:冠脉病变严重,前降支+回旋支急性闭塞,相当于左主干急性病变;②“难”:外院尝试开通前降支开口闭塞病变失败,既耽搁了开通时间,遗留的夹层又增加了寻觅真腔的难度。③“危”: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学极不稳定,已产生屡次室颤,并出现急性左心衰和休克表现,随时存在生命危险。
应对策略:针对疾病特点,参与干预时采取了相应对策。①尽早开通闭塞血管:AMI本源在于冠脉急性闭塞,因此开通血管是根本对策。本病例在外院造影明确前降支为罪犯血管,故直接送入左指引导管导管拟行前降支参与医治,而将右冠造影放到左冠参与后。②参与策略与技能:当造影发现新发回旋支闭塞后,及时调剂参与策略,依照“回旋支-前降支”顺序开通闭塞病变,在开通呈“倒钩型”前降支开口闭塞病变时,对导丝顶端特殊塑性,避免进入夹层“老路”,为顺利及时开通血管奠定基础。③联系麻醉科、呼吸科、导管室等相干学科,做好随时机械支持医治的准备,包括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IABP、临时起搏器等。患者的全麻平静、机械通气、IABP为患者度过急性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医治体会:本例患者抢救的手术成功取决于术者纯熟的手术技能、正确的救治策略,更取决于全部抢救团队的无缝配合。在药物医治方面,需要强化抗血小板医治,缘由以下: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大、病情危急,需尽快手术。②冠脉二支急性闭塞,尤其是回旋支在病程中出现“继发性”急性闭塞,充分说明“血液易损性”,患者参与医治后产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大。③合并长时间高血压病史和吸烟习惯,加上本次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极为低下,产生再次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大。根据2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替格瑞洛成为STEMI一线抗血小板医治药物,氯吡格雷仅作为替补。
医生简介黄浙勇,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冠心病参与医治和干细胞研究,师从葛均波院士。为2年明治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担负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核心会员、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SIS系统评议专家、多种SCI杂志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总经费近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研究骨干。参与项目、国家115支持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受邀参编英文专著“NanoBasedDrugDelivery”,参编《实用内科学》等中文专著20部。取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行奖、上海医学科技奖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技奖等科技奖项。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