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休克 > 休克用药 > 抗生素治疗的双刃影响
抗生素治疗的双刃影响
为应对感染性疾病,抗生素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人们盲目地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死于感染后滥用抗生素的比例也逐渐增高。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众多的不良反应。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已经成为全世界住院患者杀手之一,继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排在第4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尚不完善,稍有不慎,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很容易破坏儿童体内的正常菌群,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严重感染。耐药菌株的广泛播散,不仅使很多抗生素疗效降低,而且可能对儿童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常见。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个体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的赋形剂,药物的代谢产物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常见类型包括:(1)过敏性休克;(2)溶血性贫血;(3)血清病、药物热;(4)其他,如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固定性红斑、重症红斑等。毒性反应主要包括:(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2)耳毒性、肾毒性;(3)肝脏毒性;(4)血液系统毒性;(5)免疫系统毒性;(6)胃肠道毒性、心脏毒性反应等。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是由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二重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真菌性肠炎、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等。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腹泻。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25%~33%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染引起。其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产生的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均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密切相关。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扰乱正常肠道微生态环境,引起渗透性腹泻和分泌性腹泻,导致肠黏膜损伤、炎症甚至坏死。致癌作用有报道氯霉素、异烟肼等可导致癌变。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科门诊大多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占儿科门诊患者的60%以上,且以病毒为多见,约占90%以上。因此,其治疗常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情严重,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目前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2)选用或使用抗生素方法不当:选用抗生素以头孢类占首位,频繁更换同类或不同类药物,忽视了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规律;(3)用药模式单一:不管病情轻重,均采用静脉滴注的单一用药模式。研究显示,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比例正逐年增加,可能与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菌素的大量使用有关。研究表明在特定人群中,反复应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并在人群中传播,导致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增加。由于小儿的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远不如成人完善,儿科在用药上存在着种种禁忌,稍有不慎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定要切实掌握好儿科合理用药的方法,避免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根据适应证选用抗生素(1)根据感染的病原菌选药。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2)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来进行选药。(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药。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使得药物发挥其最佳效应,实现个体化用药。抗生素的给药方式、剂量与疗程在当前医疗环境下,部分医师和家长错误地将静脉给药作为治疗患儿疾病的首选及单一的给药方式。作为临床医师应该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病原菌感染程度、用药目的及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并发挥作用、及时控制病情至关重要。对于感染程度轻的患儿,选用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口服给药即可。重症感染及全身感染的患儿,则先应静脉给药,并在病情好转后适时改为口服给药,同时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疗程过短不但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长不但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会引起本可避免的不良反应。剂量选择不当也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经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的药物,用于有严重肝肾损害的患儿时,应减少用药剂量;根据药动学资料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的频率;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调整药物用量;使用抗生素不宜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等。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选用针对1种或2种特定病原菌的窄谱抗生素;严格控制应用时间,以免产生耐药和继发二重感染;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功能缺陷),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建议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有胎膜早破、羊水吸入史的早产儿;采用长效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反复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预防性口服磺胺嘧啶;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服用复方磺胺甲唑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心脏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可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可预防性应用异烟肼3个月;因慢性疾病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可按具体情况使用抗真菌药预防真菌感染;烧伤、烫伤患儿手术前后预防用药。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联合用药,对病原菌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和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可适当联用2种抗生素,一般不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扩大抗菌范围,增强抗菌力度。一定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注意联合用药的效果。分类不同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可产生不同的效应。繁殖期杀菌药和静止期杀菌药合用可产生协同效应;繁殖期杀菌药与慢效抑菌药合用可产生无关或相加作用;繁殖期杀菌药和速效抑菌药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静止期杀菌药和速效抑菌药合用产生相加或者协同作用;速效抑菌药和慢效抑菌药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等。总之: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严格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临床适应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抗生素;根据患儿年龄和体质量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制定恰当的给药方案以实现个体化给药;联合用药要有指征,且遵循协同原则,抗生素可单用者不联用,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生素;不能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欢迎大家加入儿科QQ群()交流鐧界櫆椋庣殑涓村簥琛ㄧ幇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璐圭敤灏?